• <dd id="ukwyw"></dd>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集團新聞

    【特稿】4600米雪域高原的電建“追光人”——全球最大水光互補光伏電站柯拉投產發電

    發布日期:2023-06-25 信息來源:成都院 作者:邱云 張峰 字號:[ ] 分享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西北部,有一個鄉落位于兩山之間的大草原上,名為“柯拉鄉”,藏語意為“三塊大草壩”。 4000多米的高海拔造就豐富光能資源,為這個藏區帶來新的契機和動力。

    一年前,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電站、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柯拉光伏電站在此開工建設。不到一年,扎拉托桑山大草原上逐光而列的光伏板鱗次櫛比,化為一片深藍色的超級“光伏海洋”。6月25日,經過中國電建建設者艱苦奮戰,柯拉電站成功投產發電,為千家萬戶送去光明。

    開工,便是一場大決戰

    柯拉光伏電站擁有多個顯著標簽。它是雅礱江流域清潔能源基地“十四五”時期首個開工建設的水光互補電站,同時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補電站,首次將水光互補運行提升到百萬千瓦級別。

    項目地處川西高原海拔4000米至4650米的區域,其高處比拉薩還高近1000米。場址面積約1600萬平方米,相當于2000個標準足球場。項目裝機規模100萬千瓦,共分5個標段同時建設,全由中國電建6家單位總承包建設。成都院負責海拔最高的最大標段,約占三分之一的勘測、設計、采購、施工、調試并網發電,還 承擔整個光伏電站的牽頭工作。

    在工期嚴重緊張、工程量巨大的現實面前,如果按照以往新能源項目建設流程推進,無法完成工程任務。主動求變,成為唯一選擇。為此,超前策劃,倒排工期,不斷優化工序和措施,將任務細化到每一周甚至每一天。

    “建設項目就是與時間賽跑,每一天都是不敢耽擱的,每一分都是需要爭取的?!表椖繄F隊緊繃神經,在營地還沒有建起來時就著手前期建設工作,并在附近租用民房作為臨時駐地。

    兵貴神速,開工即是決戰。成都院項目團隊一進場,設備、人員便持續投入。各項工作全面鋪開,從開工到施工道路設計出來,僅花費5天時間,3個月完成關鍵設備線路設計。

    2023年初,項目突降暴雪,整個山頂被大雪覆蓋,影響工期約1.5個月,“本就緊張的工期再次被壓縮”,這讓成都院項目經理李濤晝夜難眠。為搶抓失去的工期,團隊將工程設計之初的3個月“冬歇期”科學轉化為“冬季施工大干期”,主動放棄節假期,春節期間不少人主動留下來堅守崗位,開足馬力推進各項任務。

    海拔高,斗志更高

    “建設過程中遇見了許多困難,但是沒有人叫苦、沒有人退縮?!痹谝淮螀R報交流中,李濤談起團隊,聲音哽咽,留下了感動淚水。

    項目氧含量僅為平原地區的50%,紫外線輻射高出90%,還需要“抵御”瞬時風力8至9級的大風。成都院負責的最高4650米處建設,即使在七八月,也經常被大雪覆蓋。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除了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過人意志。

    這里的每個人都是英雄。在臨時營地居住時,由于大雪封路,采買的廚房用具無法送至,廚師自己動手砌了一口灶,從村里借來鍋具和天燃氣,解決了十多個人的吃飯問題,被親切稱為“最牛廚師”。

    營地初期用電從當地電網牽引,時常停電,并伴隨網絡中斷。工作人員急需向后方發送資料時,就開車滿山找信號。

    超高海拔帶來高寒。風力強、降雪多、晝夜溫差大,夜間最低至零下30度,被子因呼出的熱氣結冰,天不亮人就會被凍醒。大家應戰經驗豐富,基本都參與過不少高海拔項目建設。缺氧高寒造成人機降效嚴重,團隊視為最大“挑戰”。

    “成都院承建的是規模最大、面積最大、地形最復雜的標段,其中地塊占比為92%,樁種類占比75%,支架種類占比83%?!笔┕そ浝砩蚰辖榻B。在簡單的數字背后,建設者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設備集中供貨期內,采購人員趙忠鑫連續出差3個多月,飛行2萬多公里,前往7個不同設備廠家開展駐廠催交工作。

    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成都院在項目成立臨時黨支部,推動黨建與生產深度融合,結合建設管理中的難點痛點,開展“黨員先鋒隊”、勞動競賽、崗位比武,發揮黨員在創新創效、安全生產、進度質量、攻堅克難的帶頭作用,涌現出一批典型人物。

    升壓站設備調試期間,因長時間超負荷運轉,采購人員孫立友闌尾炎急性發作。一名隊友倒下,立馬又有隊友補上,確保了現場設備按時完成調試。

    黨員干部帶頭沖鋒,以建設好世界級工程、服務“雙碳”建新功為目標,助推高海拔區域新能源事業高質量發展。

    既是鐵軍,更是創新者

     “干設計不是閉門造車,不能單純靠規范給出方案,需要深入一線,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表椖吭O總吳迪說。

    吳迪駐扎項目160余天,從項目前期到實施階段全程參與。像他一樣的電建建設者,在柯拉還有許多,他們以現場為家,以項目為重。

    扎拉托桑山地形復雜,溝壑交錯,多種坡面相互銜接,如照搬以往設計方法,不能夠滿足柯拉需求。為此,團隊一步一喘走遍每一角落,再針對不同地形選配適應的組件及基礎類型,為采購設備節約了大量時間。

    穩定的基礎是光伏板矗立于強風暴雪中的關鍵。而完成工程量龐大的打樁任務,又是建設者們遇到的挑戰之一。

    由于晝夜溫差大,土壤反復凍融,土層如“凍豆腐”一般,下面還有巖石碎塊,打樁施工難度成倍增加。傳統直接打樁,會造成樁靜壓后移位、無法壓樁、樁變形等問題。團隊創新研發“先引孔、再靜壓、后回填”工法,成功將原本疏松的土壤夯實、穩固。

    面對高寒挑戰,項目人員汲取成都院建設的世界最高海拔風電場等眾多高海拔項目經驗,研究出“蓋被子”的方法,指導施工人員給澆筑的混凝土保溫,以避免巨大溫差導致結構松散、強度不足等問題。

    此外,在柯拉采用隨太陽轉動的智能支架,主動分析識別每天最佳“追光”角度,提升發電效益。

    “工程不斷推進,安全與質量需要時刻關注?!崩顫f:“雖然進度極其緊張,在創新的基礎上加強管理,更要謹慎不能有任何差錯?!遍L時間的堅守,時刻繃緊的弦,讓李濤在柯拉投產前一周住進了醫院。

    可喜的是,在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柯拉創造了大型光伏項目在超高海拔地區冬季連續大規模施工的先例。

    一項工程,眾多效益

    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惠一方百姓。電建人在建設時,始終秉持這一理念。

    走進柯拉電站,不難發現光伏板更為“高大”,距地面高度超過1.8米。這樣的高度,既可滿足植被生長需要,又能保障牛羊放牧空間,實現“牧光”互補。

    為進一步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項目通過“光伏+基礎設施提升”“光伏+就業”“光伏+旅游”等一系列措施,帶動民族地區農牧、旅游、交通等產業發展,產生“光伏+N”的效益。

    在柯拉建設前,藏民過著傳統的游牧生活,靠放牧挖蟲草維持生計,過著簡單生活,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項目部盡可能多的雇傭當地建設人員?!耙郧?,放牧和外出務工是主要收入來源,如今在家門口工作,在獲得收入的同時還學會了技術本領?!?/p>

    柯拉一期建成后,每年發出的電量可節約標準煤超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60萬噸。但由于光伏發電具有不穩定性、波動性、間歇性,給電網安全帶來一定影響。為了讓它“穩定”下來,水光互補是很好的方案??吕l出的電,將接入兩河口水電站,再“打捆”接入電網。

    作為清潔能源的創新引領者,成都院普查規劃了雅礱江流域水風光資源超1億千瓦,參與建設了眾多項目。該能源基地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綠色清潔可再生能源基地之一。

    中國電建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發揮能源建設優勢,打造綠色高質“標桿工程”,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奮戰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造?!辈ⅰ白饭狻?,帶來的不僅僅是光明。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追求卓越、不斷超越”的精神支撐,正是這種精神,讓“電建藍”在雪域高原更加明亮。






    【打印】 【關閉】
    瀏覽次數: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 <dd id="ukwyw"></dd>